为科学指导洪涝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请按照以下要求,做好消毒杀虫工作。
一、消杀工作应遵循原则
(一)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二)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环境卫生工作与消毒工作的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要先清污,后消毒;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二、消毒杀虫工作及环境卫生处理措施
(一)生活饮用水消毒及卫生处理
被淹没或损坏的供水设施先清出构筑物内淤泥,冲洗并排空污水,对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待各项指标检查合格后方能启用供水。储水和取水容器以及输水管道,在使用或重新启用前应进行全面冲洗和消毒。
1、家庭用水消毒
家庭用水应首选集中供水,饮用水应优先选择瓶装水。如无瓶装水,则应将集中供水煮沸后饮用。用于暂时储存水的容器,要保持清洁,每天消毒并冲洗干净使用,集中供水的居民要听从属地统一安排,不使用未经消毒合格的水。
2.自备水井的消毒
直接投加法: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一般清洁井水的加氯量为2mg/L,水质较浑浊时增加3mg/L–5mg/L,在加氯30分钟后使用,有条件可进行微生物指标检验。
持续消毒法:将漂白粉或漂白精片装入开有若干个小孔(孔径为0.2cm–0.5cm,小孔数可视水中余氯量调整)的饮料瓶中(每瓶装250g–300g),用细绳将容器悬在井水中同时系一空瓶,使药瓶漂浮在水面下10cm处,使瓶中的消毒剂慢慢从小孔中放出,达到持续消毒的目的。一次加药后可持续1周左右。采用本法消毒,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测定水中余氯,余氯量在0.7mg/L左右。若水井较大,可同时放数个持续消毒瓶。
3.临时应急供水车辆的消毒
用于送水的水车、消防车、洒水车、水箱或聚乙烯塑料水桶在运水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冲洗,作用时间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运送的水受到二次污染。
(二)环境的预防性消毒及卫生处理
消毒对象包括贮粪构筑物、固定污水存贮设施、垃圾收集及处理设施、重点场所(如商场、超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区、兽医站、牲畜交易所、屠宰场等)和动物尸体。
贮粪构筑物消毒:应尽可能将构筑物内粪便清掏后,加有效氯含量大于20%的漂白粉和等量生石灰,按照1kg/m2混匀撒布消毒后清除,不可清掏的则按10:1(体积比)加漂白粉消毒2小时后清除。
公共场所消毒:室内物体表面、墙壁、地面等,可采用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或1000mg/L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生活用品也可采用上述浓度实施浸泡消毒,作用时间15–30分钟。
交通工具消毒:对交通工具内部物体表面采用有效氯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采用1000mg/L 季按盐类消毒剂喷洒或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三)垃圾、粪便消毒及卫生处理
加强管理日产日清,垃圾采用有效氯5000mg/L–10000 mg/L消毒液喷洒,作用60分钟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简易厕所,每日定时泼洒20%漂白粉乳液除臭消毒。
(四)动物尸体的消毒及卫生处理
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新鲜动物尸体应尽快深埋或火化,对已经发臭的动物尸体,或有大量体液等污染的情况,可用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尸体及周围环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处理或火化。尸体清理后需要对其场所和运送动物尸体的交通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时间30分钟–60分钟。车辆、工具每次使用后消毒。
(五)杀虫灭鼠卫生学处理
灾区需进行病媒生物应急监测,发现密度增高时,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化学防制:外环境5–10m范围,可使用0.05%氯氰菊酯等菊酯类药物进行滞留喷洒,防止蚊、蝇、蚤等病媒生物的侵害。一般可以2周开展1次,外环境施药,雨后应补喷。若蚊蝇密度仍较高,可采用含氯菊酯和S-生物烯丙菊酯的杀虫水乳剂超低容量空间喷雾快速杀灭蚊蝇,1–2天开展1次。鼠类密度变化不明显的,可采取放置鼠笼、鼠夹、粘鼠板等;对垃圾收集点、厕所等重点部位定期放置毒饵站投放灭鼠毒饵。
三、消杀工作建议
(一)居住地及周边等低洼地面出现积水以排水为主,做好无害化处理,以减少蚊虫孳生,减少传染性疾病发生。
(二)水渠、坑塘以清理垃圾杂物和动物腐尸为主,尽量防止水质变质发臭,退水后及时做好灭蚊蝇工作。
(三)短期内用于堆放杂物、污物及垃圾的暂存点,以重点开展消毒杀虫为主,并尽快清除杂物污物。
(四)公共区域及时开展杀虫灭鼠工作,在公共区域放置捕鼠夹、毒饵等,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五)鼓励居民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主动做好消毒和灭蚊灭蝇灭鼠等工作,保持人居环境卫生。